研究劳作的教学原理和方法,是分科教学法一,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劳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、教学内 容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,早在1 696年,英国的社会改革家J.贝勒斯就曾发 表过关于学习和劳动相结合的主张。他认为儿童除学习读、写二算外,还应学习其他手工艺。
这不仅可以培养劳 动习惯,而且对于智育、德育也有很大帮助。经过许多教 育家的实践与努力,到了19世纪中叶,普通学校已普遍 地把手工劳动作为正式的基础课,但使用的名称在各国 不尽相同。如瑞典称它为“手工”;苏联沿称“劳动”;联邦 德国则称“劳作”;日本小学合称“图画与手工”,五、六年 级时另增“家务”。
初中则称¨工艺劳作与家政”;美国小学 称“应用艺术”,中学称“工艺”;法国小学合称“绘画与 手工”,中学则称“手工与技术教育”o ,中国自19 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明确规定小学、初等师范均设手工课,还规定初等师范手工课中讲授教手工的次序法则,优级师范应设置各科教授法。
1906年,两江优级师范创建图画手工科,即设有图画、手工、音乐教授法,开中国高等师范艺术学科设置教学法课程之先河0 1909年,中学增设手工课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,女子中学开设家事、缝纫课,进一步明确师范学校的手工课内须讲授手工教授法。
1923年,教授法改称教学法。同时将小学手工改称“工用艺术”,1929年扩大教学范围改称“工作课”o中学手工改称 “工艺”,师范学校手工改称“农工艺及实习”,女生则兼习 “家事”,1932年,始均改称“劳作”,本学科方正式定名。当时师范学校中的小学手工教学法,包含在小学各科教学法课程之中。高等师范劳作系科及部分负责培养劳作师资的艺术系科,大多设有劳作教学法课程 |